扫码送礼“被开户”!你的抖音账号可能被沦为洗钱工具
2025-08-20 12:28:27

来源:祥渡法律人
近日,“非法买卖账号”与“抖音假货投诉”两大热点交织发酵。江西吉安警方破获一起非法账号交易案,罗某通过虚拟手机号批量注册社交账号,向不特定人员售出4000余个账号,获利巨大。与此同时,抖音平台假货投诉激增:消费者购买“耐克”鞋被鉴定为假货后,平台仅提出补偿20元优惠券;更有商家售假后直接退店,致消费者维权无门。
账号洗钱与假货供应链的隐秘关联浮出水面:诈骗团伙利用收购的实名账号搭建“合法外壳”,通过直播间销售假冒商品转移赃款,形成“注册-售假-洗钱”犯罪闭环。
一、地推陷阱:小礼品换来的“身份黑洞”
2025年7月,湖南某商圈出现“扫码送电动牙刷”地推摊位。大学生小林用身份证、人脸信息注册抖音号后,次日便发现账号异常登录。警方调查发现,该团伙以0.8元/个收购账号,转手以12元/个卖给诈骗集团,三个月非法获利53万元。
“犯罪链条已工业化运作。”办案民警揭露其四步套路:
1.地推渗透:在城乡结合部、高校周边以礼品诱骗路人实名开户;
2.账号养号:利用脚本自动发布短视频伪装正常用户;
3.分层转卖:一级市场卖给刷单团伙,二级市场流入诈骗组织;
4.集中销赃:通过直播假货销售洗白资金,如南通某假鞋店用200个收购账号转移赃款140万元。
二、洗钱链条:假货与赃款的“双循环”
(一)假货供应链的“合法化”洗白
诈骗集团收购账号后,迅速开设抖音店铺。2025年浙江查处的“鑫美妆”案中,犯罪团伙通过收购的300余个账号销售假冒大牌口红,并设计资金回流双通道:
1.线上洗钱:假货订单资金经5级账号拆分转账,最终提现至境外账户
2.实体掩护:在直播间伪造“工厂直营”背景,实则仓库堆积90%滞销品
(二)平台审核失守成帮凶
消费者维权时遭遇三重壁垒:
1.售前漏洞:抖音开通店铺仅需5000元保证金,犯罪团伙批量注册“一次性店铺”;
2.售后推诿:平台要求消费者提供中检报告,却隐瞒商家资质不全事实;
3.执行困难:如上海王女士胜诉获赔597元后,发现商家账户早已清零。
三、司法实践:从行政处罚到刑事问责
(一)民事惩罚性赔偿落地
2023年安徽桐城法院审理“假珍珠案”开创先例:
商家将淡水珍珠冒充海水珍珠销售,构成欺诈;
按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55条判决退一赔四,消费者获赔8000元。
(二)刑事打击升级
对于账号买卖环节,法律明确三重责任:
1.行政责任:依据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第31条,对非法买卖账号者处以行政拘留、没收违法所得;
2.刑事责任:若账号被用于诈骗洗钱,出售者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,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;
3.平台连带责任:2025年广州中院在某假鞋案中认定,抖音未审核商家资质,承担30%补充赔偿责任。
当街头“扫码送礼”变成犯罪链条的开端,每个公民都应意识到:出租账号的法律风险远高于所得收益。此案暴露出平台经济的治理短板——犯罪团伙利用抖音店铺5000元保证金的低门槛9,制造了“打一枪换一地”的犯罪模式。
消费者需握紧“一证通查+司法鉴定”两大武器。唯有堵住身份信息泄露的源头,才能避免更多人从“受害者”变成“犯罪帮凶”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