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底什么是窝藏罪与包庇罪
2025-02-26 12:24:49

来源:网络
窝藏罪与包庇罪是刑法中规定的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,以下是对它们的详细介绍:
定义
窝藏罪: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、财物,帮助其逃匿的行为。比如,甲在明知乙是盗窃犯的情况下,将乙藏在自己家中,为其提供食物和住所,让乙逃避公安机关的追捕,甲的这种行为就构成窝藏罪。
包庇罪:是指明知是犯罪分子,而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,为其掩盖罪行,或者帮助其隐匿、毁灭罪证、湮灭罪迹,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。例如,丙明知丁实施了抢劫行为,却在公安机关调查时,故意提供虚假证言,说丁在案发时和自己在一起,没有作案时间,丙的行为就是包庇罪。
构成要件
客体要件:二者所侵害的客体都是司法机关正常的刑事诉讼活动。犯罪对象是各种依照刑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人,包括犯罪后尚未被司法机关发现的,已被司法机关发现但尚未采取强制措施的,以及正在服刑而逃脱的罪犯等。
客观要件:窝藏罪表现为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、财物,帮助其逃匿的行为,如为犯罪人指示逃跑路线、提供交通工具等。包庇罪表现为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人,如制造虚伪的证人证言、被害人陈述等。
主体要件:主体都是已满 16 周岁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。实践中多为犯罪人的亲属、朋友等,但犯罪人本人不能构成本罪,共同犯罪人相互之间也不能构成本罪。
主观要件:主观上都必须出于故意,即明知是犯罪的人而故意加以窝藏、包庇,并具有帮助犯罪的人逃避处罚或非法获得从轻处罚的目的。
司法实践中的认定
与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的区别:窝藏、包庇行为是在被窝藏、包庇的人犯罪后实施的,其犯罪故意也是在他人犯罪后产生的。如果行为人事前与犯罪人通谋,商定待犯罪人实行犯罪后予以窝藏、包庇的,则成立共同犯罪。
与伪证罪的界限:窝藏、包庇罪是一般主体,发生时间没有限制,是通过使犯罪人逃匿等方法使其逃避刑事制裁,对象既可以是未决犯也可以是已决犯;伪证罪是特殊主体,只限于证人、鉴定人、记录人与翻译人,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中,掩盖的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犯罪情节,对象只能是未决犯。
案例分析
在曾 X 静、曾 X 夺包庇案中,金 XX 交通肇事撞人后逃逸,其妻子曾 X 静与其一起逃至其父曾 X 夺住处,曾 X 夺明知此事仍提供住处帮助藏匿。当公安机关抓捕时,曾 X 静通知金 XX 逃跑,曾 X 夺帮助金 XX 从后门逃走。二人在主观上明知金 XX 涉嫌犯罪,还为其提供财物、指示逃跑路线,帮助其逃避公安机关的抓捕,符合窝藏罪的犯罪构成。
相关推荐